自行车,上个世纪很长一段时间曾作为结婚三大件之一、公务员的标配物件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随着改革开放,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工具的日新月异,自行车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如今融入高科技的“共享单车”再次归来,引发全民关注。
2017年4月8日,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时红秀教授结合“共享单车能走多远?”为题带领全体同学开展案例教学,引领我们通过自己的思考,组成独立小组进行讨论,分别就共享单车的崛起、对社会的公共利益、政府起到的作用等六个方面进行讨论、分析及交流。
目前北京、上海、广东、武汉等城市已经开启共享单车时代,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为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有力的解决方案。就在共享单车给市民提供出行便利的同时,也遇到了各种尴尬:私加车锁让别人没法用、被骗子乱贴二维码、部分车辆遭恶意损坏……资本热捧下的共享单车,以都市新时尚的标签吸引年轻人回归骑行,但在激烈竞争、快速扩张中却遭遇公民素质的考验,这让互联网单车的盈利前景大打折扣。
共享单车不共享
对于共享单车来说,“私有化”已经成为老问题。从“共享”到“独享”,共享单车运营以来,被上私锁的情况并不少见。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用户约束机制,加上用户的侥幸心理,在共享单车开启城市出行服务后,这种现象也从校园蔓延进了社区。
一些共享单车还被直接“收藏”进了非公共空间。通过智能定位功能,摩拜多次发现,用户将车子推进了自家楼道或房间里,工作人员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找回。为了培养用户的诚信度,摩拜推出了信用积分制度,每次合规使用都会加分,但是违规就会扣分。
同学们在讨论中发声,认为只靠共享单车公司的信用积分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让这项公共受益的服务得到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出台相关制约,让“守规矩的人”得到更大的服务,而“违规使用的人”受到约束。
吐槽不如想办法
共享单车的出现固然是好的,能够减少汽车出行、保护环境、节约时间、锻炼身体等等,这种新鲜事物的出现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但目前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公共服务能够逐渐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
案例研讨中同学们充满激情,志同道合,结合共享单车出现的一些问题,大家都觉得不应该一味的抱怨与指责,而是应该“回归本质”,解决问题。首先,共享单车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例如电子发票、在路边设置更多白线区域停车位、如果发生规模性偷盗,用公安力量帮忙寻找等。
目前,在共享单车中摩拜单车的模型已经搭建了起来,虽然出现了不少问题,未来的盈利模式也有待探索,但是摩拜单车与政府租赁公共自行车相比有着自身的优势。例如供应量问题,政府公益租赁自行车因为其公益性质,数量自然有限制,而摩拜单车则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合理投放,解决高峰时期用车难问题;此外,政府公益租赁自行车还具有取还车不便的问题,而摩拜单车的“随停随用”无疑是针对这个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
此次案例教学在时红秀教授的指导下很快结束了,同学们都意犹未尽,期待着下次时教授的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