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帅,是指樊鹏老师:社科MPA学术导师,领导力研习营专家。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科院青年中心理事,中国社科院港澳台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港澳研究会成员,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研究会成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为此,除了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外,还要继续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秉承开放包容的心态,广泛学习借鉴,向最新的改革实践学习,向先进地区的治理经验学习。
《香港访学报告》这本书是了解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先进治理经验的专门调研报告。它是以京港两地学术机构年度互访机制为依托,以中国社科院MPA中心的优异学员在港期间的访问、交流为契机,围绕香港特别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状况和特区公共治理的各项制度运行情况,所形成的集体调研成果。这本书的主要作者主要是在读的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从研究的深度上可能还难以与领域内的专家相比肩,但是由于他们坚持调查研究、务实求真,注重合理分工、集体研讨,做到了“现场找感觉,案头出文章”,因此写出来的调研报告特别值得一读。综合全书,我认为这本报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第一,选题多元互补,视角交相辉映。该书在选题方面涉及了一系列香港的重要制度,包括作为特区政府基本行政架构,作为特区行政主体的公务员制度,作为廉洁政治支撑的廉政公署,作为港府营收来源的土地批租制度,作为香港市民民生基础的住房保障与就业制度,以及关涉市民社会发展权利的非营利组织制度等,选题多元,互为补充,视角广阔,交相辉映。虽然这些内容还不能完全涵盖特区行政制度的所有方面,但基本包含了支撑香港特区政府管治的主要制度支柱,且详细讨论了上述各领域公共治理的历史沿革、施政理念、关键的制度安排以及同其他地区或模式的比较等,内容丰富详实,相信读者可以对当下香港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行政体系和社会公共治理的基本体系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印象。
第二,资料翔实具体,逻辑自成体系。重视观察结论和数据、案例互为佐证,是这本访学报告的另一特点,可以看到各章节的作者在访港其间没有放过任何一次获取资料的机会,也展示了综合利用调研机会获取一手资料、查阅政府披露数据、已出版的统计汇编数据以及互联网数据等深度挖掘利用数据的意识。例如本书中有关香港公务员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使用了大量最新的一手数据,转引了大量政府公报数据信息,不仅显示了作者善于收集数据资料的能力,而且难能可贵的是,部分章节的作者能够很娴熟地使用这些数据,通过清晰的逻辑将数据资料串联起来,条分缕析,抽丝剥茧,呈现自己的观察,论证自己的观点,使分析结论建立在更加可靠的数据支撑和合理清晰的逻辑链条基础上。
第三,观察细致入微,分析异彩纷呈。本书的一大优势在于多个选题来自于作者到港的实地观察,结论源自于作者的实地走访和深入访谈,分析过程更是体现了作者对港府公共治理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真实体验和深入思考,因此所述章节内容不乏生动精彩之处。例如在土地批租制度的有关章节——土地批租制度是香港充裕财政的主要来源和坚实基础,对于香港政府能力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者不仅介绍了这一制度的基本构成,而且详细介绍了这一制度的运行机制,从基本的运行规则到各方的参与构成,再到权力的日常行使乃至互动关系,细致入微,别有洞天,展示了香港土地批租制度运行的生动画面,体现了作者善于脚底板做学问、善于通过调查研究达到科学认知的科研能力。
第四,善用比较思维,解释制度差异。这本访学报告多篇文章,善于运用比较政治学的思考工具,针对陆港两地共同存在的一些制度,对其制度的基本构造和基本运行方式进行了分析,有利于读者深入了解两地制度差异,并对有关差异性和各自的优劣进行的数理分析,为大陆有关制度提供了经验比对与合理借鉴。例如在廉政公署章节,围绕反腐败机构的整合——我们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中着力实现包括反腐败预防、惩治以及反腐败立法等制度链条整合的重要目标任务——讨论了香港整合反腐败机构、加强部门赋权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为国家的改革提供了可行借鉴。又例如在推动香港的城市国际化的章节,作者围绕如何推动城市的国际化这一大都市地区普遍存在的任务和难题,作者有针对性地以国内城市杭州为参照,从规划、立法、城建、软实力建设等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了杭州在某些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映照香港经验的前沿价值。
当然,这部调研报告也有一些不尽完善之处,在将来可能开展的进一步调查研究中,如果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提升,我想调研成果的质量将会更高。
首先,在写作规范方面,个别章节的写作规范性还有待提升,同时有关领域的文献参考范围还明显较狭,思路还有待扩宽,这或许源自于各位作者并非全职的学术科研人员,而且从体例安排上作为调研报告,更看重实地调研经验的综合分析。但尤其值得注意得是,在今后的调研中,应进一步完善对有关征引数据资料的来源注释,加强基本规范。
其次,在各章节叙述分析中,更多的是着眼于从“结构-功能”视角切入讨论政府行政体制和社会治理,总体上缺乏一种更为细致的有关各领域权力运行机制的透析分析和和微观讨论。这部分源自于这一访问交流项目在资源与合约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给予作者进行观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较为有限,因此在研究设计和组织材料方面会自然会受到一定限制。我相信如果假以时日,凭借作者们的资质,完全有能力针对香港社会的权力运行和动态社会关系发展,给出更加深入的观察和出色的分析。
最后,部分章节对于香港特区诸领域的历史沿革着墨较多,但针对最新的改革动态——这也是当前外界较为关心的内容——相比来说讨论篇幅过少。例如在廉政公署部分,近年来港府在反腐败的政策工具和立法方面有较多变革和进步,这些内容似乎还没有进入调研者的视野。
但综合来看,我相信“瑕不掩瑜”,这本书为我们更好地了解香港、借鉴香港,扬长避短,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和丰富的经验。因此,我认为值得向更多的人推荐阅读本书。
本书读者群:
公共管理学科研究人员、MPA研究生、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发展关注的社会人士
主编寄语: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MPA教育中心主任 蔡礼强教授
《香港公共治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与香港浸会大学两校合作交流的成果,是社科MPA研究生访学后的心得收获。虽然凝结了众多老师和研究生心血的结晶,但囿于自身的学识不足和访学时间的限制,书中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和问题,各位作者和编者文责自负,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MPA教育中心和社科MPA研究生们之所以不揣浅陋,敢于抛砖引玉,正是因为秉承内地香港一家亲的理念,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香港与内地的合作交流中来,促进双方交流互鉴,促进香港更快更好地融入祖国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