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新闻

    首页 > 项目新闻 > 正文

    “养老金改革的前景、挑战与对策”研讨会召开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5-26点击数:

    2021年5月13日,《国际经济评论》编辑部、中国世界经济学会联合组织“养老金改革的前景、挑战与对策”研讨会。在“七普”数据公布的人口结构大背景下,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养老金制度可持续性改革、老龄化对现收现付制的挑战、扩大第二三支柱的迫切性、养老金制度的碎片化、全国统筹面临的问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进行了充分讨论。

    中国社科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从七普人口数据入手,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大背景,分析了养老金制度可持续性改革的前景。他以终身财务安全(LFS)理论作为解析“十四五规划纲要”改革蓝图的方法论,即供需长期平衡、供需综合施策并维持适度生育水平。具体而言,关于供给端的改革政策,近期目标是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放宽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条件,完善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制度;长期措施在于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关于需求端的改革政策,可着力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时间路线上,2020-2035年实现中期策略,2035-2050年实现长期策略。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强调现收现付制度的最大挑战是老龄化,而应对之策有四:延迟退休、提高缴费率、减少支付和增加财政补贴,但可能都不具备可持续性。养老金改革迫在眉睫,核心是第一支柱回归保基本,第二、三支柱加快积累,即第一支柱改革,第二支柱扩面,第三支柱扩税基。与此同时,需要警惕和权衡资本市场的金融风险,切忌盲目乐观。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赵耀辉归纳现在的养老金体制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现收现付制度面临风险,整个体系的负担比过大;二是碎片化问题体现为地区碎片化、居民和城镇的体制差别两个方面,且其衍生出跨区待遇转移困难、劳动力流动就业阻碍等劣势;三是按最低工资缴费少报工资、少报人数等激励过低的问题。为此,她建议以积累型的个人账户作为可行的替代方案,通过改革减少老龄化给现收现付制形成的压力,解决激励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实验室执行专家房连泉则从全国统筹入手,指出中国的社保设计从地方试点开始,养老保险政策的“先天不足”和路径依赖、二元经济结构和财政“分灶吃饭”的基本国情以及“统账结合”制度激励结构不相容是统筹层次难以提高的原因。财政补助机制对地方社保征收起到一定的预算约束作用,转移支付越高的地区征缴率更高。下一步改革的思路包括:一是一步到位实现全国统收统支,实施难度较大;二是实施中央调剂金制度;三是进行制度结构的改革,采取美国或德国式的收入关联型养老金;四是推进社保降费常态化、出台延迟退休方案、延长缴费年限等参数性改革。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员朱俊生强调以结构性改革增强养老保险的经济适应性。除了增强制度的可持续性,还要关注养老金制度如何跟经济、政治更加适应。经济适应性是考虑养老金制度跟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和企业成本的关系;政治适应性暗示即便基本养老金可持续,也不意味着筹资与待遇水平越高越好。他提出提高个人自我养老保障能力、深化养老金体系结构性改革、建立三支柱之间对接机制、优化财政和税收激励政策等改革建议,并希望学者的观念超越利益,在一个思想市场中寻求改革共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冰子在与谈评论环节提出了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延迟退休以及提前退休等问题。她指出,养老金制度的经济逻辑背后其实是一个大的社会政治逻辑,承载着国家对于公民的长期承诺,还涉及国民对于公平的理解,某种程度上确实需要现实和历史的妥协。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蒙克提出了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养老金改革的三难困境,认为“逆全球化”的根源除了西方民粹主义,还应关注“银发政治”。三难困境指的是代际团结、代际公平和财务可持续性三者之间的权衡。“积极的退休政策”很难得到社会认同,福利倾向有可能阻碍后续改革推进。降低养老金改革权衡选择的“三难困境”的严重程度有三条途径:国际移民、建立“生育友好型社会”和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

     

    返回列表页